汉绣
汉代的丝织、染织、刺绣等手工艺发展较快,东汉王充所著《论衡》有言“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足以说明当时刺绣技艺和生产的普及。
汉朝早期的刺绣品,主要用于宫廷当中。随着西汉时期刺绣香囊兴起,到了东汉时期,刺绣不再只存在于服饰上,在一些生活日常用品上面,也会有刺绣的身影。
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汉绣”具有两汉发源地的地域特点,雄浑不失娟秀,大气不舍精细。如今徐州汉绣表现题材主要为汉文化相关内容,如汉代玉雕、汉画像石、汉砖瓦当等。
一幅《龙形玉佩》好似将出土的文物实体嵌入绣布。
千万条彩线轻盈穿梭,便勾勒出汉文化独有的绚烂。
初识汉绣,惊叹于世上竟会有如此精巧细腻的技艺;再悟内涵,方知上百种针法背后其实融合了深厚的历史与文化。
来到“一席地”汉绣研习空间,这里的氛围会让你产生错觉,以为自己误入了顶级画廊。
进门处,三幅徐州汉绣《锦绣彭城》之山水云龙、秋风戏马、驭风汉行,以时间为轴线,彰显出昨日历史,诉说着今日繁华。
移步室内,别有一番天地。远观,无论是行云流水的写意国画,还是色彩张扬的写实油画,抑或笔走龙蛇的书法,全部汇集于此。细瞧,才发现每幅作品在灯光照射下都散发着天然的光泽,细密的针脚凝聚着主人的匠心巧思。
●南秀北雄 大气不舍精细
刺绣以针为笔,以线为墨,自带东方属性。
究竟什么是徐州汉绣?它与其他刺绣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席建勋甘愿扎根于此挖掘汉风、传承“汉绣”?
想要解谜须得耐住性子,先从这位生于河北、定居徐州的北方汉子起头引线,抽丝剥茧地一层层揭开包裹在汉绣表面的神秘面纱。
绣架前,“绣郎”席建勋全神贯注,银针轻舞、丝线摇曳,凝神静听,似乎可以听到针牵着丝线穿过丝绸的声音。
他是“一席地”汉绣研习所的主人,也是徐州汉绣的传承人。从北方到南方,再到定居素有“南秀北雄”之称的徐州,席建勋称这是最好的安排。
1999年,身为工艺美术院校毕业生的席建勋,怀揣着探寻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初心,从河北坝上南下开始了寻梦之旅。他先是到了深圳大芬村,那里虽没有他的艺术之根,却偶然接触到刺绣,并且遇到了他的倾心之人。2003年,席建勋决定跟随爱人回到她的家乡古彭徐州。
初到徐州,夫妻俩在建国路上开了一家不足20平方米的小档口经营字画、绣品生意。出于对刺绣的热爱,席建勋萌生了自己学艺的念头,常常在绣娘身后一站就是好几个钟头。
冥冥之中,席建勋选择投身刺绣行当,机缘巧合下,又深深扎根于汉文化的沃土之中。随着对刺绣技艺的掌握逐渐深入,他将视角转回徐州本土。
“我们常说‘四大名绣’蜀绣、苏绣、湘绣、粤绣,但用它们来概括刺绣并不全面。每个地区融入当地特色元素产生不同绣种。徐州是汉文化的发源地,两汉时期的刺绣技艺在这里一定能寻到踪迹。”
从铜山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席建勋发现汉代时期的徐州棠张地区就有种桑养蚕的历史,而后通过走访民间刺绣艺人和挖掘老绣品,证实了徐州汉绣的历史演变和沿袭脉络。
“徐州汉绣有其特有的表现手法,汉代刺绣以锁绣为主,观其针法构图精密,绣制过程往往采用锁针勾勒轮廓,然后用同样的针法和不同的绣线将图案填满,针脚整齐,线条流畅。”席建勋说。
然而随着时代的更迭变迁,“汉绣”在徐州的发展已悄无声息,席建勋决定发出呼声,复兴“汉绣”,续写“汉绣”。
人的气质与物的灵魂相生相成,雄浑不失娟秀,大气不舍精细。在银针彩线的飞舞中,汉代玉雕、汉画像石、汉砖瓦当跃然于绢布之上。
●承载千年 融历史于汉绣
没有亲眼见过徐州汉绣的人常会发问:一片小小的绣布何以承载汉文化的千年厚重?
但只要带你来到作品前,近距离欣赏,相信不用解释,便能令你信服。
“这是汉画像石的拓片?”“你再走近仔细看看。”
走到作品跟前,才发现这是一幅以汉画像石画为题材的“汉绣”作品。
画面整体以黑白色调为主,描绘了汉代车马出行时的场景。石头的纹理清晰可见,具有强烈的凹凸感。将目光聚焦在细节上,才发现黑色部分全由一个个小点组成,画面色彩的明暗过渡便是用这些点的疏密程度来实现的。
“这幅作品主要涉及到的针法是点彩针,它的特点就是针脚很短,大约一到两毫米,远观看不到线,同时还可以频繁更换颜色。”席建勋说,“汉画像石映照着一个朝代的辉煌,将拓片转移到绢布之上是将历史融于汉绣的创新。”
席建勋的“汉绣”作品中让人拍案叫绝的可不止这一幅。
他用一针一线,绣出了徐州博物馆镇馆之宝中的“西汉S形玉龙佩”,其光泽感、色泽度甚至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刺绣作品具有针法丰富、色彩鲜明等特点,而玉石雕刻则有着光滑细腻、温润柔和等特征。这样两种八竿子打不着的艺术创作,在席建勋手中,得到了高度的融合。
“蚕丝线有天然的丝光,非常适合表现玉器的光泽感,我用小乱针打底,加上平针等绣法,绣出了玉器的质感。”席建勋说。
这幅刺绣作品比实物大10倍左右,一块润光莹莹的玉佩和黑色的哑光背景铺满了20寸液晶电视大小的绢布。
从构思到创作完成整整耗时7个月,令席建勋欣慰的是,最后呈现的效果非常惊艳,《龙形玉佩》汉绣作品被徐州博物馆永久收藏。
席建勋将所学技法融会贯通,开始了刺绣原创之路。《汉砖》《瓦当》《汉画像石》系列“汉绣”作品相继问世。
通过不断了解、深挖徐州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同时运用自己独创的蓬松针法等各种刺绣针法,席建勋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徐州文化特色,将历史与现代相融合的创意“汉绣”作品。
如今,他正在创作《锦绣彭城》系列中的第四幅——“历史丰碑”,勾勒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底稿后,盈盈几针、丝线摇曳,绣布上别出心裁的图景渐渐显现……
席建勋用热爱将指间绣品转化为“艺术活化石”。如今的徐州汉绣不仅仅是一幅幅刺绣作品,更散发出贯通古今的熠熠光彩。
●场景更迭 万物皆可入绣
过去,为了生计完成作品;如今,为了热爱完成作品。
席建勋落户徐州整整20年。20年间,汉绣早已成为他毕生的牵挂融入骨髓。
20年的磨砺,他从一个绣品商人蜕变为一名刺绣工艺美术大师。20年的积累,他从一个追梦少年成长为一位非遗文化传承人。
而在这光鲜的背后,是奋斗的艰辛。
“刺绣最‘费’的就是颈椎,还有眼睛。上绷架之后,绣娘在案子上趴七八个小时是正常的,所以很多人很早就花眼了。而现在的年轻人又少有愿意接触这一行的。”
看到越来越多的绣娘年纪大了,做不动活儿,席建勋内心焦急。为了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徐州汉绣,他开始着手推动“汉绣”融入日常的生活。
2016年,席建勋注册了“一席地”徐州本土的刺绣品牌,2018年成立了“徐州收藏家协会绣品专业委员会”,并担任会长。
“绣品专业委员会定期在我的工作室举行活动,活动内容主打喝茶赏绣,希望参与者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席建勋说,“这种方式就像赏画一样,慢慢培养出大家的鉴赏习惯。”
刺绣展不仅向内挖掘,还在向外拓展。201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席建勋在徐州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关于“汉绣”的公益展览《国潮汉风·锦绣中华》;2023年年初,“汉绣”作品《龙形玉佩》远赴大洋彼岸,参加纽约华侨华人迎新春民俗文化节展览。
汉绣之美,美在十指春风、妙手偶得,美在方寸之间书写诗意华年,美在盈盈几针便如灵魂深处绽放花朵。
眼下,席建勋正在策划成立徐州汉绣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开发文创产品,逐渐把“汉绣”转化为老百姓愿意接受的小物件,将自己的“锦绣彭城梦”变为现实。
受访者:席建勋
河北人,1974年出生,定居徐州20年,自称“彭城绣郎”,徐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
为复兴、弘扬、传承徐州汉代刺绣文化,席建勋完善“汉绣”工艺程序,创作了一系列融入汉代文化的刺绣作品,如《锦绣彭城》《大风歌》《龙形玉佩》《汉砖》《汉画像石》等,代表作《龙形玉佩》被徐州博物馆永久收藏。他十几年来致力于研究传播徐州汉绣文化,让“汉绣”重归彭城大地,并成为一张崭新的城市文化名片。
记者 王春莹 陈艳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7-22
2024-07-22
2024-07-22
2024-07-22
2024-07-22
2024-07-22
2024-07-22
2024-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