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扎实开展非遗系统性保护并挖掘其价值和智慧,坚持活态传承,推动非遗对接服务国家战略,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出台《关于建设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创新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认定省级示范项目32个,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优秀案例,获文旅部在全国推广,推出非遗精品旅游线路20条,遴选认定3批21家省级非遗创意基地,设立各级各类非遗工坊,策划推出《传承人》融媒体栏目。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与时代连接的途径更加丰富多元,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切入点、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结合点、推动文旅市场复苏的增长点。
在前不久结束的第五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期间,汇集大运河沿线120余个非遗项目千余件作品的“运河非遗展”,成为最热门打卡去处之一。走进“运河瑰宝——运河沿线特色非遗展”,如同步入一条穿越时空的运河非遗长廊。漫步“茶韵千年——中国茶文化体验空间”,借助AR数字交互技术 “炒”出一杯碧螺春。来到“匠心工坊”板块,从原汁原味的乡村特色非遗,到融合创新的非遗文创周边,都让市民游客爱不释手。
百步之内,必有芳草。就在本次运博会召开期间,由省文旅厅选送、苏州市文广旅局推荐的“水韵姑苏 苏作匠心”非遗之旅入选全国20条非遗特色线路。该线路在梳理苏州文化旅游资源基础上,将苏绣、玉雕、苏扇、明式家具制作,桃花坞木版年画体验,昆曲评弹、古琴欣赏、苏式面品尝等非遗互动体验活动,与博物馆、历史文化街区、古运河、园林等热门打卡点融合,将可赏、可逛、可尝的非遗资源串联起来,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五感打通”,全方位感受非遗魅力。
近年来,省文旅厅深入开展江苏省非遗创意基地创建工作,指导各地充分在传承保护基础上,加强非遗产品创意研发、非遗衍生品设计生产,逐步把非遗创意基地打造成为集文化创意、研学旅游、休闲体验为一体的文旅综合体。
非遗保护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青蓝相继、薪火传承。近期,在省文旅厅推荐下,南京大学、江南大学、南通大学等9所江苏院校入选2024-2025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参与院校推荐公示名单。通过组织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帮助非遗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
通过《传承人》融媒体栏目的聚焦推广,一群秉持匠心、求新求变、拥抱时代的“传承人”,得以走到我们面前。
作为年轻一代的传承人,乔兰蓉从未停止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探索。不断寻求创新,以更加细腻的线条与淡雅的色彩,突破传统木版年画相对单调的主题和画风。她还积极开发文创产品,推广桃花坞木版年画这张亮丽的名片,用一幅幅匠心之作,践行着“守护年画之美,让年画回归百姓生活”的承诺。
从兴趣到责任,自小跟随母亲学习挑花的上党挑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月兰,一挑就是40多年,如今每年暑假都会有不少学生慕名而来,跟着她学习挑花,将坚守匠心的种子播种到孩子心中,帮助他们“挑”出美丽的图案,“挑”出对未来的希望和祝福。
在扬州清曲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杭义霞的牵头下,每周二下午,一支由扬州清曲的爱好者组成的“乐队”,都会走进社区,举办一场小型“演唱会”。为了将古老的唱腔继续传承下去,杭义霞呼吁更多年轻人学习扬州清曲,“只要他爱好清曲,嗓音洪亮,我都愿意带”。
每周三,江苏省南通工贸技师学院工艺美术专业的雕塑教室里就会传出乒乒乓乓凿木头的声音,南通红木雕刻省级传承人朱宇不时地穿梭于各个工作台之间,指导学生动作。这位在南通红木雕刻界被誉为“江东船王”的传承人,不仅多年来精心雕琢自己的技艺,更将这份手艺传授给更多年轻的学生。
如何让古老的非遗焕发新光彩、更好融入现代生活?美食,无疑是传统与当下的重要连接点之一。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南京“新街口文化客厅”,从金秋九月起正式推出“美在美食”首届江苏非遗美食节“周末夜市集”活动,用非遗美食展示展销的方式,打造非遗产品消费型集聚区和夜间非遗市集新模式。
江苏非遗美食资源丰富,拥有市级以上传统美食类项目360余项,既有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也有中国四大小吃之一金陵小吃“秦淮八绝”。
本次“美在美食”首届江苏非遗美食节“周末夜市集”活动,从9月开始,持续至12月底,历时4个月,邀请全省13个设区市共55个独具特色的传统美食类非遗项目,通过13场“非遗+”活动,汇集传承人现场制作和参观者品鉴交流于一体,既让公众充分感受江苏非遗美食独特魅力,又能展现江苏特色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让非遗贴近生活、走进生活、服务民生。截至目前,“周末夜市集”已举办了南京、无锡和徐州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