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全国文化和旅游新媒体创新发展大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办,主题是“新媒体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饶权,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政出席活动并致辞。本次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新闻中心)、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旨在把握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新趋势和新媒体传播规律,巩固拓展网络宣传舆论阵地,共商文化和旅游新媒体创新发展路径,助力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不断提升新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活动分为“寄语?新时代”“见证?新发展”“共话?新媒体”3个篇章,设置政务仪式、主旨演讲、圆桌对话、资源推介等环节,现场回顾全国文化和旅游新媒体发展情况,举行全国文化和旅游政务新媒体矩阵成立仪式,介绍文化和旅游政务新媒体传播力指数评价体系,揭晓2023年10月全国省级文化和旅游政务新媒体传播力指数榜单,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水韵江苏 有你会更美”微信公众号位列全国十强,在“如何做好文旅新媒体运营”分享会上,省文旅厅副厅长钱宁做经验分享。
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因此可以说,我们文旅人应该是数字化时代的“追风者”和“捕风者”。上周四,文化和旅游部刚刚在江苏南京成功举办全国性的智慧旅游发展大会暨智慧旅游示范展示活动,今天又在这里召开新媒体创新发展大会,再一次吹响了文旅人相会在“云端”的集结号。从江苏来看,这几年,我们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持续打造“水韵江苏”新媒体矩阵,目前拥有微信、微博、强国号、抖音号、B站号、小红书号、百家号、头条号等,综合传播力指数稳定在全国前列。在此基础上,我们运用新媒体思维进一步搭建“融”的载体、打造“融”的品牌、放大“融”的效应,探索数字化赋能的文旅融合江苏实践。
江苏积极探索“演出+旅游”,注重发挥新媒体互动传播优势,让优秀传统文化赢得现代观众,在现代的时空当中“活”起来。创新举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已升格为部省联办,成为全国戏曲传承保护发展的重要活动平台和特色文化标识。这一品牌活动自2018年举办以来,在全网持续收获广泛关注。5届的现场演出共吸引13.5万人次居民游客线下观演,累计线上观演、新浪微博阅读量、抖音播放量分别达到3亿、16亿和12亿人次。
江苏围绕加大文旅资源宣传推介,注重发挥新媒体内容生产优势,吸引更多人从线上“种草”到线下“打卡”,不断提高“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国际国内知名度美誉度。较早在小红书平台上开通“水韵江苏”官方账号,通过原创、达人共创、开设话题专栏等方式,不间断“输出”优质旅行攻略。
今年9月策划推出《你所不知道的水韵江苏》大型文旅深度探访融媒体节目,第一季以“小镇”为主题,走进苏州震泽、徐州窑湾等8个水乡古镇,节目在荔枝新闻、我苏客户端等多平台同步直播,每期在线人数均突破百万,新媒体端主话题词阅读量突破1300万,相关延展话题阅读量超亿次,整季节目全国平均收视排名第2,其中有两期节目位居全国第1。
江苏是全国唯一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长江和大运河,构成了江苏的文化坐标轴。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考察江苏时,要求江苏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我们把用好用活数字化手段贯穿长江、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全过程,彰显璀璨文化带、缤纷旅游带流动的文化和独特的魅力,生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今年长江文化节期间,创新策划“折叠黄泗浦”考古新发现元宇宙沉浸式体验,实现了“考古+元宇宙”的结合,让长江文化更加可见可感可亲。
以“融合·创新·共享”为主题,邀请北京、河北等运河沿线八省市共同参与,成功举办五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已成为传播运河文化、展示运河带来美好生活的品牌载体。从最新数据看,9月份在苏州举办的第五届运博会邀请专业主播“带游带逛带览”,官方直播间在线观看量超2200万次,线上全流程直播观看超4500万人次,微博话题总点击量超4500万,#抖说运河家乡美抖音话题播放量达2.5亿。
着眼打造体现新时代长江大运河文化的艺术精品力作,组织创作大型百米画卷,一幅是被誉为“当代清明上河图”《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另一幅是长125米、高1.2米的《长江春色图》,于11月5日首次对外展示。通过线上展示活化,实现“数字长江运河奔流在掌上云端”。
在这场“头脑风暴”密集输出的高规格分享会上,主持人还抛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对此,胸有成竹的“水韵江苏”又是怎样实力破题的呢?
首先先来看看“水韵江苏”中秋国庆假期文旅市场的“成绩单”:全省共接待国内游客7118.4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07.59亿元,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25.1%和25.8%。实现疫情以来游客消费增幅首次高于客流增幅。
启示一:
通过推动“线上+线下”“馆内+馆外”相结合,能够催生越来越多的新场景新应用新创意,能够让传统旅游在叠加技术和文化之后焕发新活力,为江苏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这幅美丽画卷增辉添彩。
启示二:
数字化作为形式和手段固然有其优势,但倘若仅是眼花缭乱的呈现,无法满足游客个性化、品质化的旅游需求。如果在内涵挖掘、价值阐释上下功夫,打造出“和而不同”“独具个性”的特色旅游产品,给人们带来唯一性的独特体验,就能给旅游者在线下一个“非去不可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