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于锋 魏琳) 6月2日,在位于无锡市滨湖区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东基地,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两座距今6000多年的马家浜文化墓葬进行实验室考古探源,同时利用线上直播开展公众考古实践教育活动。这是国内第一次对马家浜时期的墓葬开展实验室考古,第一次由多学科专家合作参与史前考古科研样品提取。
作为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马家浜文化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经过崧泽文化时期发展为父系社会,发展到良渚文化时期,率先进入文明门槛。马家浜文化的出现,代表着江南地区人类历史的正式启幕,因此马家浜文化被称为“江南文化之源”。
去年4月至今年2月,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滨湖区胡埭镇的马鞍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3100平方米,发现各时期遗迹106处,其时间跨度最早达到6000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其他还有距今5300年—6000年的崧泽文化遗迹,以及少量商周时期、唐宋时期的遗迹和文物。在马鞍遗址上发现马家浜文化时期遗物包括:用于捕鱼的网坠;以石锛、石凿、纺轮、网坠为主的生产工具;以陶釜、炉箅、陶豆、陶罐、陶盆为主的日用陶器;以玉玦、玉璜为主的装饰品,这是目前无锡地区发现的最早玉器;陶球、陶猪等陶塑象形陶器,这是目前无锡地区发现的最早陶猪。马鞍遗址上没有发现夫妻合葬墓,单体墓葬之间的随葬品数量差别很小,墓坑大小基本一致,看不出社会等级分化,贫富差异不大,印证了母系社会阶层没有发生分化、等级制度还没有建立的典型特征。
6月2日下午,在全透明的现代化“探源科考舱”内,编号分别为M74、M88的两座墓葬装在木箱子里,来自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博物院等单位的体质人类学、岩石矿物学、黏土学等方面专家,合力打开尘封6000多年的“盲盒”。两座墓中均发现保存状况较为完好的人骨,葬式均为俯身直身葬。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张敬雷分析认为,从骨骼钙化程度较低、骨头缝较脆弱等特征分析,两具人骨均为年轻男性,骨骼保存状况较好,在南方地区较为少见。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宝山表示,通过综合分析对比6000年前与今天所处的环境差异、生活生产水平、艺术审美传承、人类体质变化等,再次实证了无锡拥有7000年人类生活史,有助于公众了解无锡地区最早的史前文化、最早的文明形态、最早的无锡先民。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7-22
2024-07-22
2024-07-22
2024-07-22
2024-07-22
2024-07-22
2024-07-22
2024-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