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上午10点,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救助车终于抵达宿迁市新庄镇陈墩村,当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把刘英(化名)搀下车,站在村口等待已久的胡某望着眼前的“陌生人”,却迟迟不敢相认,当从刘英口中听到自己的名字,胡某几近落泪,“是她!32年,终于回来了!”从淮安到宿迁,就是这条温暖的回家路,却是淮安救助站救助人员用105次谈话“拼”了整整12年。
“刘英是2011年12月9日被渔沟派出所民警送到我们救助站的。”市救助站甄别科科长姚玉能回忆说,他还记得被送来的时候,刘英精神状态很不好,而且语言不清、无法交流。从民警口中得知,刘英当时饿晕在路边,是附近好心人发现后拨打了报警电话。无法得到有用的信息,救助站只能先将刘英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在医院治疗的这12年里,救助站一直没有放弃为刘英寻找家人。“我们通过公安人脸识别、DNA比对、寻亲网等等,什么方法都试了,但一直无法确认其身份。”姚玉能说,突破口重新回到刘英的身上。在为其治疗的同时,救助站工作人员每月都不定期去医院和刘英聊天,希望能从她口中得到有用的信息,但每一次都无功而返。“一开始她精神状态很不好,怎么问都不肯说话,后来病情好转慢慢能说了,但声音却非常小,根本听不清。”姚玉能说,每年他去医院和刘英谈话都有十几次,12年里,他和刘英谈话就有一百次之多。
今年过完年,姚玉能再次来到医院,开始了他和刘英的第101次谈话,这一次刘英的精神状态有了明显好转,似乎十几年的相处对他信任了许多,虽然语言还是不太清楚,但讲话的声音明显大了许多,并且愿意和他交流,正是这一次谈话,重新燃起了他为刘英找到家的信心。
有着多年寻亲经验的姚玉能清楚,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操之过急,以免刺激到对方。在之后的2个多月时间里,一有时间,他就会给医院打电话,只要听医生说刘英当天心情不错,他就立马骑车赶到医院。就这样,在短短2个多月的时间里,他给刘英又做了三次谈话,“第一次谈话,从她说话的口音,判断出是宿迁人。第二次谈话,她能说出自己的名字,第三次谈话,她说出自己在哪个区。”他说。
6月12日上午,就在姚玉能和刘英今年的第五次谈话中,终于从刘英口中听到了其所在村的名字,此外刘英还说出了她哥哥、弟弟的姓名,12年的努力,姚玉能终于找到了最后一块“拼图”。当日上午11点,姚玉能与宿迁市公安局、民政局取得联系,当日下午2点,救助站便收到信息反馈,刘英身份确定了,家人也联系上了!
6月13日清晨,在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护送下,刘英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程。当走失32年的妻子重新出现在自己的面前,丈夫胡某说感觉就像做梦一样。据胡某说,妻子刘英当年患有抑郁症,1991年身无分文去赶集,后来还是听邻居们说看到她一个人坐上了一辆大巴车,从此杳无音讯,家人找了32年却没有半点消息。刘英走的时候,家里两个孩子最大的15岁,小的才5岁,如今,32年过去了,回来时,她的大孙子已经24岁了,小孙子也13岁了。“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胡某激动地说,孩子们得知消息,都在赶回家的路上,一家人终于迎来“迟到”了32年的团聚。
12年,105次谈话,105张“拼图”。回去的路上,姚玉能说,在救助站还有很多个“刘英”,和他们的每次谈话询问,能获得有效信息的谈话屈指可数,大部分谈话都是无意义和混乱的,但对他们来说,哪怕一个字、一个词都是有价值的,“谈话的过程就像是在‘拼图’,每一块‘拼图’背后承载的是他们回家的希望。”他说。
■融媒体记者 王磊 通讯员 陈静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7-22
2024-07-22
2024-07-22
2024-07-22
2024-07-22
2024-07-22
2024-07-22
2024-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