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首个以“零碳”为标签的科技产业园——朗新科技园CPU空间,在6月5日迎来了二期主体结构的封顶,以“2024年正式投用”为目标进入倒计时的冲刺。
此时,距离一期的启用不过六个半月而已。半年时光倏忽而过,却足够让人们对蓝图中的“零碳”产业园有了更真切直观的感受。朗新科技集团高级业务专家郑磊用一句话概括了园区的能源管理能效:原本预计7年的设备和软件回收期,如今看来只需要5年。
CPU空间矗立在无锡高新区净慧路边,一组黑色回字形建筑显得特立独行。如果抬升视角,从空中俯瞰,会发现屋顶鳞次栉比的太阳能反光板好像芯片表面的晶片,支撑楼宇的立柱好像是芯片焊接触点,如同一个大号的CPU。
从“能耗和碳排”根本出发的朗新CPU空间,处处都能触摸到设计者的巧思:整个建筑自带“发电厂”,屋顶大面积的分布式光伏板无疑是主力,但站在楼下不经意往上看,阳光照耀下外墙每层的挑檐能依稀看到蓝色面板的纹路。“这两处的光伏板加起来总共有1.3万平方米,装机容量超1MW。”郑磊说,年发电量可以达到105万度,园区西侧一个深灰色的“大电箱”承担着“储能”的作用,旁边一排充电桩为园区内外的电动汽车补能续航。
光伏发电、储能、充电,绿电从生产到存储、再到消纳的一个循环生态链条就此形成闭环,传说中的“光储充”一体化项目完整落地。而朗新更为之搭建了一个“智慧大脑”——微电网能源管理系统,基于各类能源消耗精准换算碳排放量、对能源活动和碳排放实时监测并提供定量统计分析。“连接到这个管理平台后,整个能源控制系统在不断地自学习和演进。”类似于ChatGPT一样,现在的光储充一体系统在郑磊眼中,跟半年前相比显然更优化和协调了。经过系统测算,他们发现在每天早上十点左右,整个园区的光伏发电量就已经超过了用电量,多余的电就可以存到储能柜里,这对不同时段如何去取用储能以及用多大的功率,提供了某种参考;同样经过测试,他们又发现,在整个电网停止供电的情况下,储能设施可以确保园区核心数据机房不间断运行4个小时以上。“再比如夜间用电量有多大,能不能通过储能完全满足?园区的光储充系统如何参与多样化的使用、产生多样化的收益?这些都是在不断学习、探索、演进中。”
CPU空间为朗新创造了一个绿色低碳的空间环境。今年以来,园区光伏系统发电量超40万kWh,光伏消纳率达98%。空调系统、照明系统均采用AI智能控制系统,结合室外实时天气、室内温湿度需求、光照条件进行自主调节,年节能量可达20万kWh以上。据测算,在低碳运行模式下,这里年碳减排量相当于一个占地1000亩公园1年零3个月的二氧化碳吸收量。而从另一个角度去看,CPU更是朗新倾力打造的一个作品,朗新科技集团副总裁林华晶称之是“承载了朗新27年技术积淀的园区场景”。
顺着指点,储能柜旁边一辆厢式小车映入眼帘,车顶对角线两端各有一个摄像头。“自带轮子,能自己导航。只要在应用程序上呼叫,它就能自己跑过来给车充电。”移动式充电小车适用在怎样的场景里呢?朗新提供了多种选择,比如不太方便设置充电桩的商场,或者变压器扩容面临现实困难的老旧小区。
规划了大量充电桩的地下车库里,潜藏着一项反向充电的V2G技术。郑磊解释说,电动汽车使用“谷时电价”充电、在“峰时电价”时通过微电网反向供电,充分利用峰谷电价的利差。“电动汽车充电既能节省用能成本,还能创造额外收益,是不是很棒?”
诸如此类的新技术应用在CPU空间里,随着园区的运行走向深入而将被依次“解锁”。从2012年将总部从杭州搬迁至无锡,朗新布局数字经济和“双碳”战略的业务版图,原先由产业互联网和能源互联网构成的“T”形战略如今已精准聚焦到能源数字化+能源互联网的主赛道上。将CPU空间打造成一个园区应用场景,朗新希望这些尖端技术在这里被“看到”,用真实的运行数据来提供给广大制造企业一条实现低碳发展的路径。
已经有走出无锡的推广实例。这一整套光储充系统和微电网控制管理平台前不久参与到博鳌零碳岛的建设中,而朗新更致力于研究、推广其在更多、更大范围内的落地应用。“产业园减碳潜力巨大,是‘双碳’行动的主力军。”林华晶说,如果园区低碳场景不断复制增多,N个“微电网”之间组网,就可以在更大范围实现能源运营。“作为核心处理器的CPU,能够驱动电脑运行;朗新的CPU空间,则是想通过科技研发、能力输出,成为能源新经济的驱动器。”(钱英洁、高飞)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7-22
2024-07-22
2024-07-22
2024-07-22
2024-07-22
2024-07-22
2024-07-22
2024-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