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徐回“娘家”:续写半个多世纪的知青情缘

2023-07-19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中国江苏网7月18日淮安讯 正是荷都金湖最热的暑天,万亩荷花荡的荷花早已过人头,静等有缘人的赴约。7月18日,71岁的徐民生早早起了床,他要赶个早凉回一趟百里外的“娘家”,车厢里是一周前就打好包的146册藏书,他要亲手送给黎城街道图书室,他自己书写并裱好的两幅书法作品,也要捐赠给金湖知青博物馆。徐民生常说自己是“半个金湖人”,他用半个多世纪的人生经历和奋斗故事,来诠释一位赤子对“第二故乡”浓得化不开的情愫。

(徐民生向金湖县知青博物馆捐赠书法作品)

(徐民生向金湖县黎城街道捐赠自己收藏的图书,张熙若摄)

“半个金湖人”的由来

徐民生过完17岁的生日,响应号召,从南京的两浦铁路中学到了金湖黎城公社顺河大队衡庄生产队,做插队知青,从此与“金湖”结下难分难解的一生情缘。

刚下乡时,他有过广阔天地放飞自我的欢天喜地,有过跟着大爷、大妈初学种土时的手忙脚乱,也有着对日复一天“面朝黄土背天”的单调乏味生活的烦恼,但土地是无私的,耕耘带来的收获感,让他悟出许多生活的真谛。

(资料图片,徐民生提供)

乡下的四季分明,能看到不同的风物和景致,找到不同的欢乐。春节后不久,几次惊雷,野菜探出了头,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四处张望。田埂上、小河边,叫得上名、叫不上名的花儿竞相开放,大自然的欣欣向荣和勃勃生机扑面而来。

气温渐渐高起来,一同上场的还有白天此起彼伏的知了声,晚上清风明月下的蛙声交响曲,那飞来飞去的萤火虫,仿佛在为它们伴舞。金湖的河网密布,徐民生很快就能够熟练地背上渔具,加入捞鱼摸虾的队伍中去。

秋天的乡村是最有成就感的季节,空气中弥漫着瓜果成熟的香气,满眼是丰收的喜悦,夕阳西下,烟囱冒出袅袅炊烟,暮归的老牛不紧不慢走在夕阳里,一幅完美的乡居秋景图跃入眼帘。不久抬头看,蓝天白云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凌空飞过,小溪的水早早结了薄冰,水边的芦秆像信号树一样,摇曳生姿,芦花随风飘舞,又该上滩砍柴了。

真正的冬天,要等到漫天的雪花。窗外北风呼啸,最合适在屋里围盆取暖,火盆里烤着红薯,爆着玉米花,听小伙伴讲不知从哪听来的奇闻轶事,晚上那绘声绘色的“鬼”故事是最好的生活佐料。夜深人静,每个人的心里早已心急火燎、抓耳挠腮地盘算着回城探亲的事。日子不禁过,转身四年稼穑的日子,从徐民生的指缝里悄无声息地溜走了,懵懂少年已经长成了壮硕的毛头小伙。

一笔好字助力奋斗人生

最让徐民生受用的是乡亲们对他“南京娃”的高看一眼。凡遇到写字的事儿,都要请他这位“小先生”帮忙。张家的笆斗号个字,李家粪桶上做个记号,赵家的扁担上还要写个名。徐民生不厌其烦,有求必应,一笔一划工工整整。看着大伙乐呵呵笑脸和满意而归的身影,徐民生再一次感受到知识的力量,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成了徐民生养成的好习惯,也让他受益终身。

(资料图片,徐民生提供)

1972年底,金湖县城的工厂陆续从知青中招工,徐民生顺利进了厂。他的字写得好,有口皆碑,除了本职工作,厂里的墙报、黑板报的活顺理成章就落到他的肩膀上。机遇从来都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县文化馆来了一位叫柯明的下放干部,为青年工人办起美术书法班,徐民生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虚心请教,他的字变成了书法,其中一幅美术作品还被成功送入江苏省工人美术作品展。

徐民生后来提了干,先在县商业局,再转入县委组织部,他那一笔好书法无疑为他的进步加了分,添了彩。当时,县里的办公条件差,没有打印机。科级以上人员的花名册,先由徐民生手写,再拿去复印,装订成册,发给大家。机关干部的工作证,也是徐民生的纯手写版。徐民生后来很有感慨地说,“写字是前进的桨,读书是进步的梯,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这两件宝。”

1990年底,徐民生从金湖县委组织部调回南京,在省政府办公厅(研究室)工作。从插队到返城,整整22年,徐民生把激情燃烧的岁月和全部精力都挥洒在金湖这方热土。他已经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金湖人。当地的土话、俚语张口就能说,比当地年轻人说得还周全,他收获了事业、爱情,最重要的是这份乡情已经融入他的血脉。

身在南京心系“故乡”

徐民生在南京的居住地,从此成了驿站。首先是那些一同下乡的兄弟姐妹们,徐民生主动担当,扮演着南京插队在金湖知青的总召集人的角色。通过各种办法和渠道,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把曾在金湖境内22个乡镇农场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的知青资料,最终整理成有900多人的名单和联系方式的通讯录,人手一册。这件事让金湖县委党史办负责人感动不已,也让那些老知青找到“家”的感觉。

(2017年夏天,徐民生带队参观金湖城市规划展。华诚摄)

2000年夏天开始,金湖以荷为媒,办起荷花节,受县委县政府的委托,徐民生多次组织“南京知青返回第二故乡行”活动,2017年盛夏那一次,让人念念不忘。50年后重回金湖的南京老知青受到热情接待,一道道浓郁乡土文化气息的美食款待大家,县委书记、县长来到现场,看望知青代表,与他们一一握手,并以藕汁代酒,感谢他们,“把人生最美的韶华,奉献在了这里,金湖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知青们做出的历史性贡献”,“这里永远是你们的故乡,欢迎大家带着儿孙常回来看看”,知青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唱起了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老歌。

次日,金湖县下属乡镇派出10多路人马,专人专车将知青接到曾经插队的地方,寻访当地的故人和朋友。陪他们好好吃一顿午饭,按金湖人的“规矩礼”,给知青们送几斤草鸡蛋、一袋大米或者土特产。活动成功的背后,是徐民生的谋划和精心安排。

身在南京,徐民生仍心系金湖。金湖县有一条“漫水公路”,连接河南和河北片,但这条公路一年有四分之一时间行洪、泄洪,想去一趟河南片的县城都要盘算着日子,看老天的脸色,汛期只能坐摆渡船,风大浪急险象环生,架一座联通两片地的大桥成了金湖人的集体期盼和心愿。

1998年,已经回城的徐民生听说县里要建“金湖大桥”时,兴奋得睡不着觉,随后通过邮政汇款,以“沈正岩”的名字向金湖县财政局汇去了“半个金湖人”的绵薄之力和一份心意。

弘扬乡贤文化守望相助

2020年7月18日,南京市金湖商会挂牌成立,为南京和金湖两地交流合作搭建起崭新平台,庆典当会上,徐民生被聘请为商会名誉会长,为促进两地经贸合作,携手并进,共同繁荣再出一把余力。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为了这一天,徐民生已经做了多年准备,他像一名使者往来于两地,把金湖在宁的企业负责人拢到一块,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筹备完毕,南京市金湖商会呱呱落地。之后,他搭建服务商会会员的各类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商会的生机和活力,为南京的金湖籍企业家做好服务。

(2021年国庆节,徐民生举办书法展,华诚摄)

2021年10月下旬,南京水西门附近秦淮区锦创艺术馆,退休公务员徐民生和省美术馆副馆长赵彦国,两位“70后”以“素心以墨”主题联合交流书法展开展。众多知青老友、老领导、企业界、文化界的朋友慕名而来,徐民生的书法之路上的求索精神深深感动了大家,受到众人热捧,激起思想的火花。他的作品也频频传来被收藏的消息,他创作的带年历的“福”字或者春联书法原迹装裱后成了乡贤们最看重的新春贺礼。

树高万丈不忘根,为更好回馈乡梓,助力金湖发展。徐民生发挥他在资料筛查和整理方面的专长,编辑了《南京在宁乡贤通讯录》,前后修订并印刷了三次,以便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在此基础之上,他与时俱进,又建立了近400人的“石城荷乡之子”微信群,与入群者约法三章,保持其活跃度,传递正能量。

2023年4月,中国作协会员、金湖籍作家张小平的红色题材长篇小说《湖西烟云》上架,作家张小平签名版读本就是徐民生通过微信群广而告之,并进行精准馈赠。

金湖离南京其实并不远,在交通高速发展的当下,正在深融“南京都市圈”。某种意义上讲,“石城荷乡之子”微信群是一座具有桥梁和纽带意义的“彩虹桥”,一头牵挂着荷乡的新动态,另一头关注着“乡贤”在石城的工作、生活和发展,通过虚拟网络让大家像邻居仍“住”在一起,守望相助。时不时,通过“掼蛋”等线下相聚形式,串串门,拉拉话,进一步提升乡贤们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认同感。

“徐老大”像一位老船长,爱护着每一位水手,守望着这艘船的安全前行。(华诚)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