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饮一江水,苏青一家亲。
不以山海为远,不以日月为限,“水韵江苏”与“雪域高原”情牵心连。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江苏与青海同心携手,打造苏青协作升级版,奋力开创苏青协作新局面,将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持续推向深入。
【现场探访】
11月2日,13岁的小涵一早就感觉肚子翻江倒海。小涵爸爸带着她来到海东市第二人民医院,熟门熟路地找到在中医科坐诊的彭健医生。彭医生根据小涵的症状施针,三根银针刺入穴位,不适症状很快缓解。一旁头上插着四根银针的韦女士告诉记者:“彭医生给我扎针后,几分钟头就不晕了。”韦女士颈椎不好,最近头晕得厉害,听朋友说海东二院来了一批江苏无锡的专家,就过来试试。
彭健为小涵施针的同时,同样来自无锡的援青医生徐惠良正在手术室为一名两岁半的患儿进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治疗。这是海东二院首次开展此类外科治疗。
3个多月来,来自无锡的专家们已在海东二院主持开展医疗新技术25项,多项技术为国内三甲医院的标志性技术,其中包括当地首例膝关节单髁置换、首例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首例胃部肿瘤切除手术……
在天合光能青海基地现代化的展示中心,基地建设脉络一目了然——2022年3月,位于常州的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与青海省签约,在青海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光伏全产业链零碳产业园。今年2月10日首台单晶炉顺利点火煅烧,2月17日晚首根单晶硅棒正式下线……短时间内,天合光能20GW单晶硅棒、5GW电池、组件、切片已全部投产、贯通,累计完成投资过百亿元。天合光能青海基地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销售收入可达千亿级规模,真正实现青海省光伏全产业链布局“零的突破”。
苏青协作带来的突破,在青海处处都能看到。自2010年7月中央启动实施对口支援工作以来,带着江苏省各级党委政府的任务,援青干部把足迹深深印刻在了雪域高原。“组团式”帮扶,是对口支援的升级版。
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高二(7)班的周本才让和同学们感到特别庆幸,他们班有4位来自江苏的援青老师。“语文郝老师肚子里货多,让人敬佩;数学郭老师特别严谨细致,常启发大家用好几种方法解一道题;生物王老师上课特别有条理,引人入胜。”周本才让告诉记者,江苏老师的课听着不累,上课成了开心的事。英语以前一直是他的“短腿”,来自江苏的汪老师让他喜欢上了英语,现在英语成绩也上来了。
2022年7月,来自常州武进高级中学、华罗庚中学等学校的8位援青教师来到了海南州高级中学。这批援青教师采用“校领导+中层+骨干教师”的组队模式,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组团式”帮扶。武进高级中学副校长徐红芬任海南州高级中学校长后,对学校管理下了很大功夫,一年多来学校共修订完善12项制度,有效调动了教师们的积极性。以前没人愿意当班主任,这学期24位老师主动提出当班主任;以前,海南州高级中学5年拿到1个省级课题,现在1年多来就拿到10个省级课题;州级优质课,前3年总共有28节,现在1年就有29节……海南州高级中学党委书记尕桑尼玛说,“组团式”帮扶的效果非常明显。
2023年7月,无锡市属医院9名医疗骨干组建帮扶医疗队,赴海东市第二人民医院,同样也是“组团式”帮扶。队长陈越新以前在无锡市儿童医院参与医院管理工作,此次援青担任海东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另外8名专家来到海东二院后全部担任所在科室的业务主任。“不仅是要提高一个科室的水平,而且要整体上提升医院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陈越新说,医院的硬件在青海省是一流的,援青团队要帮助海东二院成功创成三甲医院。
师带徒、办讲座、云授课……“组团式”帮扶致力于培养当地的技术骨干,努力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王烨是来自无锡市人民医院的骨科专家,他带着骨科同事一起“抠细节”,建立起了术前讨论制度,把手术前的准备做到100%充分。例如,脊椎手术有时要打入钢钉,王烨带着大家研究对不同骨密度的患者如何选择不同型号的钉子,并制定各种情况下更换钉子型号、选择钉子角度及深度等各种预案。“请进来”的同时,“送出去”进行“双向培养”。近3年,海东二院有10多名技术骨干先后到无锡三甲医院进修、培训。
“师父对我的帮助是全方位的,特别是新高考的要求怎么落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听了王老师多次培训课,我们的方向明确了。”海南州高级中学生物老师鲁秀兰的“师父”是来自华罗庚中学的王景花老师。来自常州的8位援青教师,每人都带了3名徒弟。王景花还成立了生物名师工作室,面向全州的老师开讲座、上示范课,全州很多老师都成了她的“徒弟”。她还通过组建苏青网络教研发展联盟,把众多江苏名师变成了青海同行的“师父”。
【新闻纵深】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共饮一江水。”
江苏,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达。
青海,深居内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责任重大。
苏青携手,东西部协作硕果累累。从资金注入到物资支持,从智力帮扶到项目援建,从人才援助到教育扶持……从江南水乡到三江源头,东西部协作把江苏与青海这两个相隔千里的省份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十三五”期间,江苏累计安排财政帮扶资金11.39亿元,实施扶贫项目385个,助力西宁市、海东市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6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覆盖2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依托东西部协作,青海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立足“江苏所能”找准“青海所需”,苏青携手围绕基地建设、精深加工、产销衔接、品牌培育等关键环节,以项目化、产业化、品牌化推动现代农牧业发展,助力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全力擦亮青海农畜产品绿色有机的金字招牌。2023年,新引进企业7个,到位投资3.2亿元,安排东西部协作资金5.06亿元,实施134个项目。
目前,江苏在以农区为主的西宁市、海东市着力推动蔬菜、水果和特色种植养殖,在以牧区为主的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着力主推牦牛藏羊产业,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的培育力度,积极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
人才支持添后劲。江苏援青专家常态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人才协作和“组团式”人才帮扶工作,整合教育医疗帮扶力量,深化名校名院“大组团”、专家博士“小组团”帮扶模式,西宁市与南京市合力推进“三百”行动,海东市与无锡市共推医疗领域专家师徒“结对子”。
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苏青两省持续优化协作机制,稳步拓展协作领域,努力提升协作层次,着力打造苏青协作升级版,奋力开创苏青协作新局面,共推“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和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建设新篇章,推动苏青协作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预计到2025年,江苏助力青海产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转型取得重要进展,特色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群众就业创业本领进一步提高,就业增收渠道更加宽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基层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基础上,脱贫地区发展根基更加稳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苏青一家亲”被赋予更多新时代内涵。
【记者观察】
“缺氧不缺精神”,是援青干部群体的真实写照。在他们看来,不顾高原反应,抛小家顾大家,从江南水乡来到雪域高原对口支援,是应尽之责和分内之事。记者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了高度的政治自觉、深厚的民族感情、强烈的责任担当。
高海拔、低气温,换一种利用方式,就是发展冷凉蔬菜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会晒伤皮肤的阳光、会飞沙走石的荒漠,换一个赛道,就是发展“风光产业”的宝贵财富。“组团式”帮扶,着眼点不仅在于帮助解决更多问题,还在于要给受援地留下一支能自己解决问题、带不走的队伍。近年来,援青干部立足青海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原有基础,增强其自身的“造血”能力,澎湃其自身的发展动能。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从单向支援向双向合作的转变,正从东西部协作的理念蓝图变成现实图景。
援青教师接受记者采访时,没有抱怨牧民孩子的文化基础差,而是不断地夸孩子们身体好、心态好、礼貌好,是“新三好生”,还举例说,碰到需要扫雪、扫厕所等累活脏活,孩子们都抢着干。高原孩子的纯真,让援青老师变得更纯粹。在援青干部看来,援青过程中,自己也在感悟,也有收获,也在成长。对口帮扶,是东部倾情投入西部大开发,也是东西部协作大舞台上的一场双向奔赴。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9-17
2024-07-22
2024-07-22
2024-07-22
2024-07-22
2024-07-22
2024-07-22
2024-07-22
2024-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