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区城西镇小麦连续多年高产的“秘”诀

2024-07-06  A+ A-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新江南网欢迎您! 

中国江苏网7月5日连云港讯 种地种出高产粮,丰收麦香盈满仓。近日,连云港市赣榆区城西镇高庄村,种粮大户朱孔民家的小麦实现亩产1352斤,刷新地区冬小麦高产记录。

据悉,赣榆区城西镇小麦的最高亩产量突破绝非偶然,近年来,该镇以良种、良田、良法、良制协同增效为重要举措,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以党建引领“小田并大田”为突破口,利用社会化服务等项目,带动全镇农业生产的科技化和现代化。

稳产高产的小麦品种,是小麦获得高产的前提。

高庄村民施曼今年种了10亩“淮麦33”。听到朱孔民家的测产结果,施曼高兴地说:“‘淮麦33’我都种多年了,产量高产,价格还比别的小麦一斤多卖2分钱,一亩地就多收益大约30元。”

“‘淮麦33’品种最大的特点就是高产、稳定、多抗,尤其在适应性这一块表现的就是抗倒伏能力非常好,从近年情况来看,产量最低的也在400公斤以上。”镇农技员樊陆声说道。

近年来,在良种补贴、“小田并大田”等项目的带动下,城西镇优质品种覆盖率进一步扩大。通过良种、技术员到户到田指导等措施,确保小麦生产提质增效。

好种还得种到好地里,才能产出更多好庄稼。

小麦亩产的增长就是效益的提升,2023年种植大户朱孔民流转1200亩土地种植小麦,他的底气就来自脚下的高标准农田。

“现在小麦产量越来越高,成片连方的高标准农田功不可没。以前地势平坦、低洼的地块灌溉方便,可以种植稻麦两熟。而位置偏、地势高的地块,浇水不方便,望天收,只能种植一些玉米、花生等旱作物,不仅费力,而且产量不高。现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田里路都是水泥路,大型机械进出非常方便。水渠都给我们铺设到了田间地头,浇水特别方便,特别快。因为地质好还平整,好品种、好技术推广应用起来非常快。”高庄村党总支书记张连虎说道。

近年来,城西镇为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2018年起连续6年分区域对全域土地进行以土地平整、机耕道硬化、灌溉水渠修复等为重点内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质改造工程。截至目前,全镇共有高标准农田29430余亩,占比76%,实现农田生态不断优化,投入利用率得到极大提高。2024年计划投资1300余万元整改提升高标准农田5000余亩,努力建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体系,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好种好地,当然还要科学田间管理。

因地制宜,科学种田。在育种、播种、施肥、浇水、收割等环节依托新科技、新技术、新管理模式,这才是粮食丰收丰产的关键。“老话说‘种地不用学,人家怎么着我们就怎么着’,以前啊,全靠老经验、老思维种植,现在看来还得依靠科学技术、规模化、机械化管理,才能实现高产、稳产,不服不行。”看着田间一个个颗粒饱满的麦穗,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农民邢敬致说道。

“传统农户小麦种植只在播种、返青两阶段施肥。通过学习现在我们根据小麦生长周期特点采用‘头轻脚重’施肥法,即播种、分蘖、返青、拔节精准、定量合理施肥,既解决因肥量过大,小麦后期恋青晚熟问题,降低生产成本,又能实现高产、稳产。”种粮大户朱孔民说道。

近年来城西镇通过专家集中授课+现场观摩的方式,定期组织全镇种植户外出参观学习,充分掌握现代化科学种植规范、操作要领和田间管理等技术。此外,该镇坚持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融资、标准化建设、特色化运营、精细化管护和数字化赋能的“5+1”建管模式,推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其中,变“粗放生产”为“精耕细作”,利用3D打印育秧技术、精细化水肥管理等社会化服务项目,把良种、良田、良法、良制融合高产模式充分利用,大大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徐伟)

新江南网版权所有 苏ICP备170070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