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民生 > 正文

金坛高铁枢纽全面建成,月底前将正式投入使用

文章来源:交汇点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9-21 09:49:13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欢迎您! 

☆ 新江南网 ☆欢迎您 

交汇点讯 9月19日,由中铁十六局三公司和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联合承建的金坛高铁枢纽工程完成全部施工任务,将与沪宁沿江高铁金坛站同步开通运营,标志着金坛向构建综合立体交通枢纽迈出了关键一步。

金坛高铁枢纽位于常州市金坛主城区西南部,地处金沙大道东侧、江北大道北侧,是一座集高铁、城市轨道、长途、公交、出租及社会车辆等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综合性枢纽场站,主要工程包括高铁站前集散广场、枢纽综合楼、枢纽客运车场、周边道路工程及其他附属工程,核心区总占地面积约0.98平方千米。远期规划包括城市航站楼、旅游集散中心、商业及办公等配套工程。

刚刚完工的金坛高铁枢纽现场,吸引了众多市民拍照打卡。“我们在站前集散广场延续了金坛站‘碧湖映月、山影游镜’的设计理念,整个广场中间以开敞空间为主,周边结合乡土植物打造微地形景观,营造出通透的景观视线,展现金坛特色的山水站前广场景观。”中铁十六局三公司金坛高铁枢纽项目现场负责人邓勇介绍。

在项目整体建设方面,中铁十六局三公司金坛高铁枢纽项目团队突出“绿色、生态、智能”三大核心要素,致力于打造绿色公园式综合交通枢纽。在设计上做减法,因地制宜,根据原有地形改造优化方案,减少铺装,增加绿化面积,充分展现自然生态;在细节上做加法,结合周边道路特色,以当地乡土特色苗木为主,结合精品桩景植物,体现金坛“苗木之乡”的特色风貌,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将金坛站与自然生态景观融为一体,成为当地居民们喜爱的“网红”打卡地。

作为沪宁沿江高铁全线4个新建车站中首个开工的车站,也是全线唯一一个采用“十字共站”设计的高铁站点,未来,金坛站将承担沪宁沿江高铁与镇宣铁路(连镇铁路南延)共用一站的功能,施工难度比传统车站更为复杂。

开工初期,项目团队便提出“走一步、看十步、谋百步”的工作思路,紧密联合建设、设计、监理和地方相关部门,牢牢把住“安全、质量、进度、环保”等关键环节,以科学的规划统筹、精细的过程管控和高效的协同组织,成功克服沪宁沿江高铁及站房交叉施工、220千伏超高压迁改滞后等不利因素影响,不断优化细化设计方案,以分步完成相关手续、改良施工工艺、严格现场管理等具体措施,确保现场施工扎实、精准、高效推进。

该项目邻近钱资湖和长荡湖水域,地质以淤泥质粉质黏土为主,物理力学性质差,地基承载力低,地下水位高,匝道桥桩基施工、邻近站房架梁、地下通道基坑开挖等施工面临众多风险点。在施工大干期,有7家不同施工单位在0.98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同时组织多个工程结构物的施工,现场组织管理难度极大。

“以高铁站房下方预留的城市轨道换乘通道为例,基坑最大开挖深度达11.5米,基坑边缘距离金坛站主体最近处只有2.4米,距离匝道桥桩基只有1.8米,施工安全系数之高、施工难度之大都十分罕见,在集团公司内部并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以参考。”邓勇介绍,我们加强前瞻性系统性谋划,细化分解施工任务目标,利用BIM技术对现场复杂工况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精准模拟,强化现场技术创新攻关,合理安排施工工序,高效组织交叉施工,提前预判并消除安全风险点,确保了项目如期建成,并荣获江苏省省级工法一项。

本着集约、高效、便捷、环保的建设理念,项目团队加强统筹协调力度,在有限的空间内,巧妙设计建设了综合换乘枢纽楼、换乘通道、风雨连廊等多个换乘结构,将高铁进出站口与长途客运站、公交场站、出租车和网约车停车场巧妙连接。开通运营后,旅客可在不到200米范围、3分钟时间内,轻松实现高铁、长途汽车、公交、出租车、网约车、私家车等多种交通方式间换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零换乘”。

为进一步优化金坛站周边区域市容和交通秩序,项目部还充分利用高铁站、沪宁沿江高铁与金沙大道、江东大道沿线的空地,高标准建设了近800个社会停车位,全方位保障旅客的停车需求和停车安全。邓勇介绍说,“我们还大力推广智能化装配技术、绿色新能源技术,在高铁站前广场实现了5G网络、无线信号全覆盖,并在停车场安装了多组高标准的电动车充电桩,最快可实现半小时充满,为金坛市民提供更加智能、便捷、安全、贴心的充电服务。”

据了解,金坛高铁枢纽项目是推动金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总要举措,近期将与沪宁沿江高铁同步开通运营,将进一步促进金坛各类资源要素的集聚,更好地提升金坛城市品质和能级,成为全面展示金坛城市形象的新窗口。远期,镇宣铁路(连镇铁路南延段)将与沪宁沿江高铁在金坛站形成“十字交叉”,届时,金坛高铁枢纽将进一步健全长三角地区多层次客运体系,助力建成沪宁杭“一小时”交通圈、通勤圈,为苏南都市圈、城市群互联互通和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提供更大助力。

记者 梅剑飞 田墨池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