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旅游指南 > 正文

非遗传承人再现“纸鸢鸣半空”

文章来源:江南时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2-08-13 12:45:11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欢迎您! 

☆ 新江南网 ☆欢迎您 

提起风筝,很多人会联想到潍坊,其实,“金陵纸鸢”历史上也很有名气。

“曹雪芹的《红楼梦》无人不晓,但很少有人知道,曹雪芹还有本《南鹞北鸢考工志》,详细记录了风筝的做法、样式、放风筝技巧。我们现在的风筝制作技艺便是源于此书籍。”已至古稀之年的南京风筝市级传承人戴玉兰告诉记者。

专注技艺独创微型风筝

精巧可爱的蜻蜓蝴蝶、栩栩如生的金边沙燕……走进南京市秦淮·非遗馆二楼,抬眼便可看到位于一侧的南京风筝摊位。各种各样的风筝悬挂于墙上,引来周围游客的赞叹。

戴玉兰做风筝的手艺学自老伴曹真荣。曹真荣,人称“金陵风筝王”,做了一辈子的灯彩和风筝。两人结婚之后,戴玉兰便在曹真容的指导下,学习风筝制作技艺。也正是因为这门手艺,上世纪80年代下岗后的戴玉兰并未感到失落,反而将全部的心思用于风筝制作上,正式成为一名手艺人。

“这是沙燕微型风筝,是我们家的独创。”戴玉兰说。记者看到,墙上悬挂着几只花纹不同、大小相似的“小燕子”,色彩艳丽,制作精巧,只有巴掌大小。戴玉兰介绍,风筝分硬翅、软翅和立体风筝三种,微型风筝是自家开发,最小的风筝只有六厘米的长宽。“可别小瞧了这小风筝,做起来最费神,有时候一个月都做不了两只。”

手工扎制流程复杂

南京风筝制作技艺复杂,概括起来有“扎、糊、绘、放”四个方面:扎,即制作风筝的骨架;糊,即糊纸面,通过选、裁、糊、边、校等工序将蒙面贴于骨架上;绘,即绘花彩,包括色、底、描、染、修等工序,所绘图案主要分写实、写意、寓意及主题性四类;放,即放飞风筝,包括风、线、放、调、收等程序。“每道工序里又有几十道小工艺,制作的每个环节也相互关联,所以做一只纸鸢并不容易。”戴玉兰说。

嫩竹子是扎不起来的,只有三年以上的老竹子才好用。这中间的奥妙就是竹子搁了三年,水分差不多干透,做出的风筝只要不是人为损坏,放几年都不会变形,还能飞。“可如果用嫩竹子做,水分一跑,就会变形。这也是南京风筝轧制细腻的地方。”戴玉兰边说,边轻轻把玩着手中的风筝。

这也让记者注意到她略显粗糙的一双手。她笑着表示:“都是做风筝的缘故。”比如在制作风筝骨架环节,便要劈竹节长、竹肉厚的老竹子,但竹子那么硬,女性劈起来太费劲,便只能“费手”。“我这样都还算好的,你看我丈夫曹真荣,手上连指纹都被磨平了。”

百年手艺传承非遗文化

2014年,南京风筝入选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戴玉兰一家也担起了传承南京风筝的任务。

“我们现在经常去南京各大、中、小学校上课,为孩子们讲述风筝文化。”戴玉兰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对于民间传统手工艺不断提高重视程度,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格外关注,因此,她便与家人一起,积极前往南京各大学校进行教学,让年轻人接触到传统手工技艺,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现在铁心桥和考棚两所小学还专门设了每周固定一节的风筝课,很受学生们欢迎。”

非遗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记忆。作为非遗传承人,戴玉兰一家人也用行动证明“非遗大家”的坚守:曹真荣传承曹氏纸扎百年传统工艺,将秦淮彩灯和南京风筝技艺发扬光大。戴玉兰与其结婚后,也开始学习纸扎技艺,专注于风筝制作。两人的女儿曹红从5岁开始就学习制作花灯,目前已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秦淮灯彩代表性传承人,在风筝彩扎方面也取得极高造诣。如今,7岁的外孙女也继承了风筝制作技艺,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小物件。纸扎已然成为他们家族的“血液”,已代代相传。记者 尹丹丹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