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新闻 > 正文

一盘棋谋划、一条心“护绿” ——“独奏”变“交响”,共绘一屏

文章来源:中国江苏网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6-05 09:41:53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欢迎您! 

☆ 新江南网 ☆欢迎您 

太浦河水质连续3年年均值稳定在Ⅲ类,淀山湖、元荡等重点跨界湖库已经提前达到2025年水质功能目标——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最近传来好消息。

省界上的河湖蝶变,是长三角“绿意盎然”的生动写照。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自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三省一市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跨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不断向纵深推进,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率先探路,示范区精绘“生态”底色

元荡湖,是镶嵌在长三角上的一方“翡翠”。横跨上海青浦、江苏吴江的元荡慢行桥下,碧波荡漾、鱼翔浅底,两岸“生态走廊”徐徐展开岸绿景美的江南水乡画卷。沪苏两地一体治理、共同打造的元荡生态岸线全长23公里,今年将全线贯通,建成后的元荡青浦段“醉美郊野湾”将与吴江段“智慧门户湾”串联成画。

3年来,这方“翡翠”透出的光泽越来越亮眼。跨省域共护“一泓碧水”“两岸葱翠”,其间困难超乎想象。

2019年11月揭牌成立以来,“生态绿色”一直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包含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的独特基因和最亮底色。示范区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河网密布、湖荡纵横,区域河湖水面率高达20.3%,有47个跨界水体。大胆地试、勇敢地闯,数道看不见的“藩篱”被一一打破。3年来,示范区一次次协调、突破,不断寻求最优解,形成22项跨区域环保制度创新,走出一条既有“含金量”又有“含绿量”的新路。

“示范区得天独厚的生态基底和以生态绿色为引领的发展模式,要求我们加强跨界水体治理。如今,跨界水体治理从‘独奏’变为‘交响’,向联保共治的模式转变。”长三角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22年,示范区地表水优Ⅲ类断面比例较2019年提升21.2个百分点,上升为96.2%。如今示范区水清岸绿,游人如织,已成为人居向往之地。

示范区所涉及的三地,原来的环境标准并非完全一致。作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示范区率先探索以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制度为核心的一体化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创新,出台3项示范区环境标准,促生态底色更绿。

去年8月22日,示范区首次生态监测在长白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启动,监测范围覆盖两区一县。“这是示范区首次开展联合生态监测,大家经验不足,对相关标准的理解也有不一致的地方。”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院长高峻坦言,为此,示范区执委会请上海师范大学和示范区三地共同参与,采用统一标准和流程,摸清示范区生物多样性“家底”,为未来修复奠定基础。

好风景引来新经济。在湖边品茗赏乐,到乡间体验非遗……走进吴江汾湖高新区的“曲水善湾”,好风景令人目不暇接。“相比于城市,曲水善湾的水资源和建筑特色更适合设计场景、开发民俗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梦想。”上海设计师徐丙松说。目前,来自上海、成都等城市的30多名创客集聚于此,电商直播、设计工作室等新业态正在形成。

3年来,示范区优良的绿色基底,已经吸引华为研发中心、复旦大学创新学院、浙江大学智慧绿洲、英诺赛科半导体等一批创新研发高等级平台、项目落户,示范区绿色创新融合发展能级效应正不断放大。

四手联弹,奏响生态“协奏曲”

污染程度、污染区域、首要污染物……打开长三角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报,未来一周沪苏浙皖的空气质量信息一目了然。去年8月,这份预测预报图由三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联手发布,这是国内首次由地方层面共同发布跨省级行政区域空气质量预报结果。

“长三角区域城市人口密集、经济生产活跃,在污染防治方面,需要三省一市加强联防联控。”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综合业务处处长缪明生介绍,除了共享污染监测、溯源、预报结果,长三角生态环境部门还定期会商,有针对性地指导各地污染减排和管控。

去年7月,南通启东摄影爱好者“会飞的Yao”的一组照片在朋友圈刷屏。当他将无人机升到一定高度时,惊喜地发现镜头里竟出现上海的高楼大厦。此外,安徽小伙徐世秋去年在滁州家中拍到南京的紫峰大厦。这既有摄影技术的加持,也体现了长三角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实实在在的成效。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22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83.0%,较2018年上升7.3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较2018年下降26.2%,连续3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天更蓝了,水也更清了。2022年,长三角地区5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89.4%,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

初夏,在无锡沿太湖走访,碧波荡漾,满眼绿意。“十几年前可没有这般美景啊!”无锡湿地生态科普馆馆长陆亚琪亲历了水质的变化,“那时只看得到鱼塘和蓝藻堆放点交错,底泥黑臭,水质是劣Ⅴ类。”

太湖是长三角共同的“母亲湖”。为了让太湖“焕新”,作为太湖治理主战场的无锡,使出“洪荒之力”:2007年至2022年,无锡太湖治理总投入超过1000亿元。2022年盛夏,无锡市生态环境局拿出一份亮眼的半年成绩单:太湖无锡水域水质15年来首次达到Ⅲ类标准,各项水质指标均创2007年以来最好水平。

长三角一体化的加速推进,也赋予了太湖治理全新的面貌。“前些日子,安徽巢湖相关部门组团来调研,我们也将10多年蓝藻监测的经验和盘托出。”江苏省无锡环境监测中心生态监测科科长张军毅深切感受到一体化,他带领团队研发的“藻类人工智能分析仪”系列设备,将每个样本分析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10分钟。目前,该系统不仅在江苏多地应用,还被上海相关部门引进,蓝藻监测分析效率大大提升。

同栖长三角,共饮一江水。在南京、马鞍山长江江面上,出现越来越多的江豚,成为“新晋网红”和城市名片;在长江镇江段,怀孕的江豚妈妈在逐浪戏水。

最新调研显示,南京、镇江、马鞍山三市所辖江段总长约260公里,生活着约100头长江江豚,约占长江流域长江江豚总数的10%。为了守护好江豚的“家”,三市协同制定《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去年10月24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南京都市圈首次跨省域协同立法,也是全国首例对单一物种的流域性区域协同保护立法。

制度创新,共建美丽长三角的“密钥”

滁河是苏皖两省的界河。6月的滁河,一水将绿绕,两岸送青来。眼前的景象,让南京市浦口区居民王海婴感慨万千:“过去的滁河,时常看到漂浮的塑料袋等生活垃圾,再看看现在的滁河,多干净!”

改变来自苏皖两省携手治水的不断创新。近年来,南京市与周边地区开展长江经济带生态共保、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对接合作等探索。去年年底,合作进一步升级,在苏皖两省九市河长办的共同见证下,南京都市圈联合河湖长制正式启动。“这意味着大家不再是‘各扫门前雪’,治水由此前的‘分段治’‘各管各’,走向‘全域治’‘联合治’。”南京市水务局河长制工作处处长胡文杰说。

2022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指出,进一步完善长三角生态环境信息共享机制。数字信息如何跨越省界?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已实现以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一河三湖”为重点的主要水体,以及沪苏浙省界重要水体水量、水质等信息的同步共享。2019年11月,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此举也被称为“长三角水协作信息联通的首次破冰”。“随着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数据量不断增长。”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水资源节约与保护处处长陈红表示,目前平台已共享信息1300余万条,基本实现流域内重要河湖水文报汛数据、主要省界河湖断面水质数据、蓝藻及水草打捞量数据等10余类信息共享。

天蓝水碧鸟翩跹,长三角“颜值”越来越高的背后,区域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5年间,三省一市还有更多的制度创新——

规划“一盘棋”。聚焦区域重点领域、重点问题,印发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协同深化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方案》《长江三角洲区域固废危废利用处置“白名单”和“黑名单”制定规则及运行机制》《长三角地区关于推进长江经济带船舶和港口污染突出问题整治工作方案》等专项工作方案。

标准“四统一”。在国内首次实现跨省域生态环境标准统一立项、统一编制、统一审查、统一发布的“四统一”,联合制定出台《大气超级站质控质保体系技术规范》《设备泄漏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技术规范》《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3项长三角标准。

执法“一把尺”。实施区域环保信用联合奖惩合作,联合开展区域水源地和大气执法互督互学,实现区域生态环境违法处罚裁量基准基本统一,推进区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建立跨区域危险废物联防联控和执法机制,联合打击固体废物非法跨界转移、倾倒等违法犯罪活动。

不少创新机制从江苏“复制”到长三角更多地区。为激发企业治污内生动力,2022年,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从化工、钢铁等传统产业中,培育106家“绿色发展领军企业”,获评企业将享受23项激励措施。如今,这一创新机制在长三角推广。今年,长三角示范区将“培育树立绿色发展企业典型案例”纳入示范区生态环境领域2023年行动计划,示范区每年计划培育企业10家左右。

“一盘棋谋划、一条心‘护绿’,一项项制度创新为共建美丽长三角注入了强劲动力。”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晓东建议,未来长三角协同实施减污降碳,在方案制定、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探索区域性碳交易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区域环境持续改善。

记者 许海燕 王静 姚政宇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