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元海。陈晨摄
走进位于广陵区的海沃机械油缸车间,机械轰隆作响,开足马力生产。吴元海佩戴耳塞和帆布手套,手上的工具在锉刀与修边器之间不停切换,对钢管的内外壁边缘去除毛刺,动作娴熟且老练。
今年40岁的吴元海,是海沃机械(中国)有限公司油缸事业部的一名班组长,2022年被市总工会授予扬州市“五一劳动奖章”,今年再次被评为市劳模。他是车间里的“小机灵”,除了埋头苦干,还具有创新的精神,用一双“慧眼”,从细节入手,发现问题、解决难题。2017年,因为吴元海提出的一个建议,为企业节约了近千万元成本。
找到材料“黄金切割点”,为企业节约成本近千万元
吴元海,毕业于扬州船舶技工学校,曾是大洋造船厂的一名维修工。2010年3月,他正式入职海沃机械,并不断提高自身学历,通过自考获得了大专、本科文凭。
“13年来,我一直都在一线。”吴元海说,作为油缸车间的班组长,他每天都要带领10多名员工操控锯床,将钢管切割成下道工序需要的长度。久而久之,他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的钢管都是进口的,供货商发来的长度不适用我们的生产计划。”吴元海说,供货商提供的钢管都是经过随意切割的,到货后企业需要按比例重新切割,这就造成了原材料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
“为什么不可以最大化利用原材料?”吴元海向供货商发出了建议,改善切割方法,以“定尺定长”的形式供货。“供货商本来就要切割后供货,由我们来提供切割尺寸,这样就能大幅减少废料的产生。”吴元海说,他的一个建议,为原材料找到了“黄金切割点”,企业钢管原材料利用率从93.5%提升至95%。别看利用率增幅只有小小的1.5%,成效却十分显著,让企业每年节约成本近千万元。
创新“最佳作业法”,让工作效率与强度“一升一降”
在同事眼中,吴元海外表粗犷,却内心细腻,总能用一双“慧眼”发现许多小问题,继而想办法予以解决。
“刚进厂那会,我发现员工工作一天,人人都喊累,效率却不高。”心里“装”着疑问,吴元海开始实地寻找答案。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员工们在作业时,存在“重复动作”的问题,也就是不断在做“无用功”。
以打磨钢管内外壁边缘毛刺为例,员工总是在使用完锉刀后,选择“多走两步”到一旁的工具箱翻找下一个工具(修边器),每一个工具用完总要放回工具箱,这样一来,时间都用在了“路上”,不仅增加了员工自身的体力消耗,也降低了工作效率。
“我计算过,取放工具来回一趟要多走10步,一天下来就是上千步。”吴元海说,为了简化员工作业的繁琐动作,提升工作效率,他提出改善建议,制定员工“最佳作业法”,自身带头践行,一次性配齐作业工具,随时切换使用,用完再全部归至工具箱。实践下来,员工们纷纷评价:“效率高了,人也轻松了。”
在平凡的岗位上,只要肯于钻研、不怕吃苦,同样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2015年吴元海首次接触摇臂钻床,苦练3天,最终成功地磨出直径32毫米的定心钻头,又在短时间内教会了班组成员;2021年企业引进圆盘锯床,为了“攻”下它,吴元海联手班组成员,连续七天,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最终掌握了圆盘锯床的安全操作要领……通讯员 戴蓓蓓 记者 陈晨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