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新闻 > 正文

包产到户:“上塘春色”报春来

文章来源:淮安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23-07-21 09:54:18
  《新江南网》江南第一门户网站!
 追踪网络热点,关注民生动态,传播江南文化,倡导网络新时代!
https://www.xjnnet.com/欢迎您! 

☆ 新江南网 ☆欢迎您 

开栏语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五周年。四十五年波澜壮阔,万里山河展宏图,东方风劲满目新,淮安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同困难作斗争,以改革求突破,在历史的洪流中展现非凡的志气,在奋进的征程中勇当先锋的角色,在行动的角力中演绎精神的对垒,写下了永载淮安史册的发展史、奋斗史、精神史。本报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档案中的改革先锋”,重现改革记忆,弘扬开拓精神,观照现实价值,以此向改革致敬、向先锋致敬、向时代致敬、向人民致敬,为阔步改革开放新征程击鼓高歌、凝聚起磅礴力量。

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初期,安徽小岗村率先创造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创中国农村改革的先河。紧随其后,时属淮阴地区的泗洪县上塘公社,也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气魄,自发尝试“包产到户”,炸响了江苏农村改革的“第一声春雷”。

档案中的改革记忆

记者查阅2018年出版的《淮安改革开放40年图志》发现,书中对原淮阴地区“改革开放的起步”有这样一段记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策传达到淮阴农村后,淮阴农民即以无畏的精神走上了改革之路,在全省率先建立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此期间,1979年春,淮阴地区最穷的公社——泗洪上塘公社干群敢为人先,全公社有7个生产队主要作物搞了包产到户。”

改革中的先锋作为

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一篇题为《春到上塘》的长篇通讯报道令江苏省泗洪县上塘公社(时属淮阴地区,现属宿迁市)“一夜成名”,引起全国震动。这则40多年前的报道中写道:“二十多年来一直处在严重困难中的泗洪县上塘公社,开始从穷困里翻过身来了!”

然而,仅仅在此两年多前,上塘还是一派赤贫景象。“从1968年一直到1978年,我在垫湖做了十年大队会计。每一年的工作就是办救济款、救济粮,这些实际上是不够吃的,各种野菜、树皮几乎都吃过。”由江苏省档案馆与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系列短视频《红色珍档》,留下了一段关于上塘改革的珍贵采访影像资料,苏道永作为上塘公社垫湖大队“大包干”的发起人之一,回忆了当年的情形。

上塘地处泗洪县西南部,过去土地贫瘠,严重缺水。1978年,这里又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全社处于人缺粮、牛缺草、地无种籽的困境。

穷则思变。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作出改革开放决策。1979年春,在县委默许下,上塘干群决心借鉴邻省安徽的做法,全公社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有的队搞了联产到组,将土地、耕牛划分到各作业组,收益分配按组或按队进行;有的队将主要作物(玉米、花生、山芋)的生产任务,按人口划分到户,由户包队里产量,超产部分直接奖给社员,即“包产到户”。全公社有7个生产队搞了主要作物包产到户。

当年,苏道永负责挂钩的垫湖大队第五生产队,是上塘最穷的生产队。苏道永与第五生产队队长任孝干,以及生产队的队员们,在数个“桥头会议”中孕育出了“大包干”改革的萌芽:收获时,先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归自己。

分田到户后,村民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当年上塘的粮食与花生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过去国家每年都要救济上塘粮二三百万斤、款三四万元,这一年,上塘不但未要国家的救济粮款,还向国家贡献粮食178万斤。

1979年6月,江苏省委针对上塘公社的农村改革,派出调查组了解情况,形成了一份名为《上塘大队改变低产面貌的调查(摘要)》的调查报告。1982年1月,中央下发首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正式肯定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国家政策的“认可”和激励下,到1983年,淮阴地区所有生产队率先在江苏省全面施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江苏也随即在全省推广包产到户,改革春风吹向各地。

回眸处的价值观照

改革前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农业生产“八字宪法”已得到有效贯彻,但体制机制仍然制约着农村发展尤其是粮食生产。上塘人民以非凡的勇气捅破了最后一层窗户纸。生产关系的变革激发了农业生产的活力,粮食连续增产,农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在尚未全面实现温饱的时代,这一成就是首要的,也是怎么评价也不为过的。

上塘改革的价值当然远不止于此。上塘改革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温饱后,农村百业就有了发展的基础,手工业、城乡贸易以及后来的乡镇企业陆续发展起来,“万元户”开始出现,“三转一响”等大件也逐渐走进农民宅院。今天,淮安的农村已经深刻地置身于市场社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织往复,但这一切是在历史的演进中实现的,而上塘改革就是演进的起点。

从40多年改革发展历程看,上塘改革的价值远远超出物质层面。在淮安乃至江苏的改革叙事中,“春到上塘”始终是破冰的重要标志。40多年来,淮安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创造了数不清的全国全省有影响的改革亮点和经验。尽管这些改革经验分属于不同领域,互相之间未必有具体的关联,但它们共同构成了淮安人民改革创新的精神史篇。毫无疑问,上塘改革位居这精神史篇的扉页。

上塘改革,是困境与勇气的对垒,我们都会遇到困境,都需要勇气。因此,上塘改革是超越时空的,它不仅是档案中的记忆,更是通向未来的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

■融媒体记者 何 弦 周 洋 杜勇清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编:博杰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