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午后蒸腾着热气的柏油马路,是傍晚天边火焰般烧着的晚霞,是家门口的小树林里蝉的竭力嘶鸣,是从胳膊肘缓缓淌下的老冰棍的汁儿……一样的三伏天,有不一样的体验。近期正是中伏时期,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去追寻记忆中的“三伏”。
打地铺、抓知了、洗冷水澡…… 儿时三伏趣事多
回忆儿时的三伏天,似乎没有这么热。老人们清晰记得,早晨起来穿一件薄薄的长衫,下到地头干活,干到晌午找块树荫处,通风口,铺个凉席就能美美睡上一觉。但每年也会有那么几天特别的热,实在热得受不了就约上玩伴下到池塘凉水里泡一会,晚上也不在家里睡觉,在路边铺个凉席就能睡上一夜。
清江浦区府前街道北京北路社区居民魏从兵今年58岁,儿时家住淮阴区,在他的记忆中,家门口有个小广场,晚上吃过晚饭,母亲便催促他把家里的草席搬出去铺在地上,因为稍微耽误了时间,小广场上可能就没有地方了。待一家人忙清,拿着扇子就躺在小广场的凉席上乘凉、睡觉。附近的邻居也一起横七竖八地躺倒一片,大家以天为盖以地为铺,就像是所有人躺在一张床上一样。大人们在睡觉,小孩子在一边偷摸着小声聊天,打打闹闹,半夜还经常听到“噼里啪啦”打蚊子的声音。
儿时无忧无虑,在魏从兵心中,那时和邻居玩伴在一起玩闹的时光总是十分有趣,除了广场上打地铺,下池塘“扎猛子”洗凉水澡,也让他的印象深刻。“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附近都有小池塘,人们吃水、洗衣服都用池塘里的水。”魏从兵回忆,自己家不远处就有个池塘,里面有厚厚的淤泥,很危险,家长一般是不会同意小孩子去到池塘里游泳,所以只能偷偷在浅水处玩玩。每次都是天黑到朦朦胧胧时,三五个小伙伴才一起去到池塘,大家在一块尽情玩耍,有时还会“打水仗”,你泼我一下,我也毫不示弱。动静闹大了,被家长发现,又迅速从池塘里爬出来溜走。如今再回想起这淘气一幕,魏从兵有些后怕,却觉得十分有趣。
“撑一根长长的竹竿,黏上面团,就能粘到树上的知了。不到一小会工夫就抓到几十只!”今年63岁的方学明回忆儿时的三伏天,最有趣的莫过于抓知了。知了一般都待在树的高处,把两根竹竿接在一起,顶端黏上自制的面团,将竹竿顺着树干,悄悄地把面团贴过去,一粘一个准。而对于在地下的“知了猴”,每天傍晚都会从地下爬出来,他一手拿电筒,一手提着水桶,电筒一照,刚刚从土里爬出来的知了一览无余。“捉回去的知了,往油锅里一扔,熟了之后盛在碗里,撒上食盐,吃在嘴里咔吱咔吱,又香又脆。”方学明边说边回味着这道夏季限定美食。
蒲扇、竹床、老式风扇…… 那些凝固三伏记忆的老物件
“时光总是在飞快地流逝,今天再回头去看从前用过的老式风扇、蒲扇、竹床,已经不仅仅是回忆了,承载的还有一个时代的缩影。”家住北京北路社区的孙舒,家中还存放着使用多年的蒲扇,现如今,这把蒲扇似乎成了一个摆件,已经很少拿出来使用了。
孙舒今年54岁,在她印象中,小时候每到三伏天,家里就会把竹床从里屋抬出用来纳凉。那竹床只有1米左右宽,只够一个人睡,四只床腿较短,并且收放自如。孙舒记得,家里的竹床没用时,总是把四条腿收起来,将其站立着靠在墙边。竹子做的竹床清凉、透气、幽香,肌肤接触如大理石般凉爽。“一到夜晚,我与竹床形影不离,与姐姐玩耍,母亲手拿一把蒲扇坐在床边……”孙舒回忆道。
“从前那蒲扇卖8分钱一个,还有芭蕉扇1毛2分一个。扇出来的风还有淡淡的清香味。”方学明回忆道,从前条件不如现在,没有空调,三伏天就靠扇子送风,能有条件买上一台电风扇就足够让人羡慕的了。说来也巧,就在前几天,方学明在整理家中杂物时刚好看到角落里依旧包装完好的“长城”牌老式电风扇,思绪一下被拉回从前。他还清楚记得这台电风扇是1979年夏天买的,当时的定价是200元,需要花费自己5个月的工资。每年夏天,一家三口人在一间屋子里吹着一电台风扇入睡。夏天过去时,方学明会将这台电风扇精细地擦拭一遍,套上买的防尘罩,装在纸盒里仔细放着。
“从前家里没有冰箱,有好吃的东西就放在竹篮里,用一根绳子挂在房梁上。”在孙舒心里,凝固三伏记忆的老物件儿,这个竹篮子必须得排上一号。“那是一个神奇的篮子,竹篮里时常飘出诱人的香味,母亲总会变戏法似的从里面摸出一片桃酥,还有很多平时吃不到的零食。”孙舒回忆,篮子吊得很高,即使是父母也要踩着凳子才能够到,所以小时候的自己和家里的姐姐、哥哥总是瞪着大眼望“篮”兴叹。后来不知不觉,房梁上的篮子消失了,孙舒才知道,家人把篮子挂在房梁上,主要是为了防止三伏天食物受潮和防鼠。
搭凉篷、吃冰碗、泡西瓜…… 老淮安人三伏天这样过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的时间段。现代人防暑降温靠空调风扇,那么古人没有这些条件怎么避暑呢?记者采访到淮安区政协文史委员高建平。
搭凉篷避暑:在过去没有空调和电风扇的年代,淮安人都是搭凉篷避暑,这也是淮安民俗。但文献不记载这些,因为在以前这都属于很平常的事情。
普通住户没有家家都搭凉篷,但商店、官府衙门,每到夏季三伏天,即使佳木荫森,也会请篷铺匠人来搭凉篷。淮安当年有不少家篷铺,他们全靠夏季三伏天这一季生意,包搭、包拆、包工、包材料,竹竿、芦席、麻绳等全是篷铺一包到底,按季一笔算钱。搭的凉篷有三点绝招:一是平地立木,不论高低和坎坷,扎成多少丈高的架子,都四平八稳,极为结实。柱子极少,利用结构力学原理,大风怎么吹都吹不倒。二是篷顶高出屋檐四五尺至一丈以上,篷下通风好,十分凉爽,遇到雷雨时,狂风得以通过,不会吹倒凉篷。三是凉篷顶及四周斜檐,席子可以舒卷,随时可以用拴好的活络绳子操作。
院子里的古井:老淮安过去有钱人家或做官人家的院子里都有口古井,讲究的在厅内还有水井。高凌云故居就有这种设施,据高凌云的孙子高利生介绍:这卷厅内的古井还有几个作用,一是文人雅士来了,用小吊桶提水烧开了泡茶;二是夏季三伏天,将井水用吊桶提取上来浸泡西瓜、香瓜等时令水果。如果是室外的深井,会将瓜果放在有轱辘的吊桶里漂浮着,吃的时候将吊桶连着水果一块拉上来。经过接近冰点温度的井水浸透,瓜果吃起来如嚼冰咀雪,满口既凉又甜。
三伏天的应时消夏鲜品:冰碗与鲜莲子粥,是过去老淮安人消夏的小吃零食。淮安借助生态优势,有大量的水产品,如荷藕、莲子、菱角等,三伏天时,这些鲜货现摘现卖。把鲜藕嫩片、鲜莲心、鲜菱角肉、剥出来的鲜鸡头米、去了衣的鲜核桃肉、鲜嫩杏仁等,放在一个细瓷的小碗中,加点糖,上面再放一小块亮晶晶的冰,吃起来又香、又脆、又凉,这就是冰碗。煮好的糯米粥凉了以后,盛在大碗中,放上煮得极酥的鲜莲子、脆生生的鲜核桃仁,再堆上雪白的绵白糖,再稍稍洒上点青绿丝,就是淮安的鲜莲子粥。
■融媒体记者 高婷婷 通讯员 陆海倩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