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治,天下安。市委八届六次全会对县域经济发展进行重点研究部署,传递出全力突破县域经济、更好展示“象征意义”鲜明而强烈的信号,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积蓄了动力。聚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报特邀淮安市专家学者进行深入探讨。
夯实立县之“本”
小块头,也有大能量。那么,县域经济“小块头”撬动经济大发展的底气何在?
“县域产业集群具有较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已成为提升县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淮阴工学院社科处处长、苏北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史修松一语中的。他认为,目前,淮安各县区都有自己的产业集群,要在此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和金融支持打造产业集群体系,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同时,史修松建议,要增强县域经济工业支撑力,树立狠抓工业鲜明导向,以工业经济的快速突破,带动促进各产业协同发展,集中调配资源要素,保障重大项目快速形成产能,加快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在市委党校法政教研部副主任楚娟看来,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发展是县域经济壮大的主引擎。她认为,在全市培育“7+3”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基础上,要立足县域发展实际和资源禀赋,打造具有竞争力、标识度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县区都应该练就自己的绝活,在特色发展中找出路、想办法、破难题,形成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楚娟说。
此外,楚娟指出,淮安县域经济高质量跨越发展当务之急是聚力破解资金、人口、土地等生产要素不足或者缺位难题,必须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强化关键要素市级统筹调度,提高土地、空间等传统要素利用效率,优化审批服务,充分服务项目招引,同时强化资金、人才保障等方面要素供给,实现城乡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
激发活力之“源”
淮安各县区都拥有很多特色“宝藏”,如何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既需要苦练“内功”,也需要借助“外力”。
淮阴师范学院教授、淮安发展研究院院长何伟指出,根据全国百强县和长三角百强县的发展特征与经验,淮安要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的机遇,努力“进群入圈”,主动融入长三角,开放式链接产业链、物流链、资金链、人才链。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何伟提出,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学习外地特别是宿迁、盐城等周边地区的做法,全力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推进产生一批“中字头”“苏字头”民营企业集团和民营企业家。
“各县区要充分发挥招商引资主力军作用,解决县域经济不大、底盘不牢问题。”楚娟就招商引资工作提出意见。她说,各县区要建强招引力量,打造极强招商引资队伍;要提高招引质效,既要招引“顶天立地”的项目,也要招引专精特新、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项目,同时要把好环境保护关、质量安全关、投资效益关;要优化招引机制,加强市级统筹、县区联动,形成快速反应、集团作战的招商格局。
史修松建议,要加快激发县域科技创新动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突出以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多领域互动、多要素联动的综合创新体系,释放创新潜能,以科技创新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把稳发展之“舵”
没有县域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淮安市县域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注重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气质”。
广大县域承载着我国生态安全,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各县域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践行“两山”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对此,何伟建议,要充分重视并挖掘自身生态资源潜力,创新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模式,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进程,以获得生态经济的“金山银山”。
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要结合发展趋势、地域特点和自身实际情况去谋划推动。这其中,新型城镇化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县域城镇化体系是县域产业体系的主要载体,要处理好产业支撑与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关系,以产业升级支持城镇化发展。”史修松提出,要加强县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链分工布局等方面的协作融合,制定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处理好功能布局和城市建设的关系,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楚娟提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建强“一线指挥部”,推动各县(区)委书记当好“一线总指挥”,带动班子成员发挥“关键少数”作用,集中精力在县域发展特别是县域经济突破上谋思路、找出路、蹚新路;要做优“政策支持库”,紧盯上级政策导向、投资方向和县区发展所需,使政策、资金、资源流向发展态势好、速度快、质量高的县区;要用好“考核指挥棒”,制定完善县域发展具体考核方案,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强化结果运用,以鲜明导向激励广大干部主动投身县域发展。
■融媒体记者 孔 雪 杨丹丹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